身份認證是確認實體身份的過程,涉及人、機、物、系統平台、程序、進程等不同實體。以下是這些實體身份認證方式的概述。
用戶身份認證
▌ 用戶身份認證方式主要有三種:
強認證需結合所知、所持、所有中的任意兩種方式,也稱雙因子認證。僅使用生物特徵識別不能提供強身份認證。
▌ 用戶身份認證方式對比:

▌ 用戶身份認證方式實例:
1. 基於口令的認證:
用戶註冊用戶名和口令,系統存儲用戶名和口令(或口令的HASH值),登錄時比對輸入的口令或用口令加密的時間戳進行驗證。
2. 基於智能卡的認證:
實現雙因素認證,智能卡存儲代表用戶身份的公私密鑰對,登錄時用私鑰對隨機數摘要值計算數字簽名,系統驗證數字簽名。
3. 基於生物特徵的認證:
生物識別技術通過分析個人獨特的生理或行為特徵確認身份。生理性生物識別是“你是什麼”,行為性生物識別是“你做什麼”。生物識別面臨不可撤銷性和可鏈接性問題,且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下,被大模型仿冒而冒用身份是最大危機。
機器身份認證
機器身份認證方法包括“挑戰-應答”和數字簽名等。
1.“挑戰-應答”機制:
通信雙方共享密鑰k,實體A生成隨機數發送給B,B用共享密鑰加密隨機數發送回A,A解密比對隨機數是否一致。該機制能有效抵抗重放攻擊和其他許多假冒攻擊,挑戰信息的隨機性對安全性至關重要。
2.數字簽名:
簽名者用私鑰對數據雜湊值做密碼運算,驗證者用簽名者的公鑰驗證數字簽名。數字簽名可實現數據完整性、簽名者身份真實性和簽名行為不可否認性。對稱密鑰的消息驗證碼機制不能實現不可否認性。
物(受限設備)身份認證
物(受限設備)身份認證強調輕量級和資源受限特性,目的是使數據安全可靠傳遞,鑒別數據來源。輕量級認證特徵包括:雙方數據交互次數少、數據量小、加密算法操作少,採用基於身份的簽名、隱證書、輕量級帶密鑰的消息認證碼等機制。其安全性相比傳統身份認證協議較低,但足以應對物聯網感知節點的常見攻擊。
虛擬實體(程序、進程)身份認證
虛擬實體身份認證的目的是證明服務器軟件、程序、進程是正式發布時聲稱的軟件,防止釣魚、數據來源造假等攻擊。一般採用數字簽名實現身份認證,確保用戶訪問的服務器真實可靠
多因素身份認證的攻擊及防護
研究表明,多因素認證(MFA)可限制惡意行為者使用被泄露的憑證進行初始網絡訪問的能力,但安全性低的MFA仍存在風險。低安全性MFA包括短信或語音MFA(易被誘騙轉移電話號碼控制權或通過惡意網站鏈接欺騙獲取驗證碼)和不支持FIDO或PKI的MFA(易被已泄露合法憑據的惡意行為者破解)。保護登錄憑證的措施是實施基於FIDO或PKI的MFA,這些形式的MFA可抵禦網絡釣魚及相關威脅。

隨着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機的快速發展,身份安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。北京握奇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在身份認證領域擁有30餘年經驗,其智能卡、智能密碼鑰匙等產品採用先進加密技術,保障用戶身份信息安全,廣泛應用於交通、金融、醫療、政企等領域。在物聯網設備認證方面,握奇的輕量級機制適應資源受限環境,保障設備數據安全傳輸。其數字簽名技術為虛擬實體認證提供可靠支持,有效防範釣魚和數據造假風險。憑藉創新技術和優質服務,握奇贏得市場認可和客戶信賴。面對新發展趨勢,握奇積極布局,研究抗量子攻擊算法,探索AI賦能身份認證,提升智能化水平,優化用戶體驗,持續為數字時代身份認證築牢安全防線。